找回密碼
 註冊
查看: 1108|回覆: 2

一家人打來打去的朝代「三國」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23-11-19 22:18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登入後,內容更豐富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註冊

×
本帖最後由 小哥阿四 於 2023-11-19 22:29 編輯

螢幕擷取畫面 2023-11-19 221004.png

「黃巾起義」爆發後,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,並基本控制了東漢朝廷,並被封為「魏王」。曹操去世後,其子曹丕在司馬懿等人的幫助下,戰勝了弟弟曹植,奪得繼承權,繼位「魏王」。之後,曹丕先後平定了張掖、酒泉、威武三地叛亂,並收回了上庸、西城、房陵三郡。220年(漢獻帝延康元年),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,代漢稱帝,建國「魏」,史稱「曹魏」,改元「黃初」,定都洛陽,成為「曹魏」開國皇帝,即「魏文帝」。

建國後,魏文帝在政治上獨攬大權,設立中書省,限制宦官和外戚的權力,削奪藩王權力;在經濟上發展屯田制,穩定社會秩序,除禁令,輕關稅,與民休養;在文化上重視文教,重修孔廟,興儒學、立太學;在軍事上大破羌胡聯軍,恢復對西域的控制權,多次擊敗鮮卑,鞏固了北疆。魏文帝在位的七年時間裡,北方地區生產得以恢復,重現安定繁榮的局面。226年(魏文帝黃初七年),魏文帝在洛陽病逝。
魏文帝去世後,其長子曹叡(魏明帝)繼承皇位,在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執政生涯。魏明帝在位期間,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戰事之中,在司馬懿等人的協助下多次防禦了蜀、吳的進犯,並平定了鮮卑和遼東,成功抵禦了內外戰爭,而且在政治、軍事、文化等方面都頗有成就。但是魏文帝在位後期,開始大興土木,濫用民力,廣采眾女,致使朝廷動盪。239年(魏明帝景初三年),魏明帝病逝,在位近十三年。魏明帝死後,其八歲的養子曹芳(魏齊王,魏明帝的兒子全部夭折)即位,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。但曹爽驕橫跋扈,專擅朝政,還趁機削去了司馬懿的軍權,將大權掌握在了自己人的手裡。249年(魏齊王正始十年),司馬懿發動了「高平陵事變」,將曹爽勢力徹底擊潰,從此司馬氏開始獨掌大權。兩年後,司馬懿去世,其長子司馬師繼續執掌朝廷軍政大權,254年(魏齊王嘉平六年),曹芳欲派人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,但計劃泄露,自己反被司馬師廢黜為「齊王」,在位十五年,朝政大權繼續掌握在司馬師兄弟手中。
曹芳被廢後,司馬師擁立曹髦(高貴鄉公,魏文帝庶長孫)為帝。曹髦即位後對司馬兄弟的專橫十分不滿,於260年(高貴鄉公甘露五年)欲親兵討伐,無奈計劃再次泄露,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派人弒殺,死後被廢為庶人(「高貴鄉公」是其即位前的封號),在位六年。曹髦被殺後,司馬昭立曹奐(魏元帝,曹操之孫)為帝,次年,司馬昭進爵「晉王」,曹奐實為傀儡皇帝。266年(魏元帝咸熙二年),司馬昭亡,其子司馬炎繼「晉王」位,於曹奐在位六年後逼其禪讓,篡奪了曹魏政權,曹魏滅亡。



東漢末年,皇室後裔劉備因在鎮壓農民起義中戰功卓著而步入仕途,後在諸侯混戰中輾轉奔波。208年(漢獻帝建安十三年),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,聯合孫權在「赤壁之戰」中擊敗曹操,力量逐漸壯大,自次年開始,又先後收復荊州各郡、占領西蜀,於219年(建安二十四年)在「漢中之戰」勝利後進位漢中王,建立了橫跨兩州的政權。221年,劉備在成都稱帝,國號「漢」,史稱「蜀漢」,年號「章武」(當年被稱章武元年),成為「蜀漢」開國皇帝。

作為蜀漢的統治者,劉備禮賢下士,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,用以制定和修正政策。後來關羽被吳軍所害,劉備不聽諸臣所勸,於222年(漢昭烈帝章武二年)執意發動了對吳國的大規模戰役,最終在「夷陵之戰」中大敗,退居白帝城(位於今重慶市奉節縣境內)。223年(章武三年),劉備病危,臨終前託孤諸葛亮後病逝。同年,諸葛亮輔佐十七歲的劉禪(漢懷帝,劉備之子)登基,改元「建興」。劉禪即位後,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,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,並停止征戰,讓百姓休養生息。然而蜀漢的處境仍是十分困難,叛亂不斷,諸葛亮曾數次北伐皆沒有成果,還身死他鄉。諸葛亮死後,宦官黃皓等人擅權,導致政治腐敗,而姜維的北伐也因宦官的掣肘無功而返。263年(漢懷帝景耀六年),曹魏攻打蜀漢,在位四十年的劉禪投降,蜀漢滅亡。



曹丕與劉備相繼稱帝後,孫權因此前殺關羽而與劉備交惡,221年(魏文帝黃初二年),孫權依附「曹魏」,拜大將軍,受封「吳王」。孫權在父孫堅,兄孫策所奠定的基礎之上,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斷擴張,最終形成了割據江東的政權。「石亭之戰」後,孫權於229年在武昌(今湖北省鄂州市境內)登基為帝,建國「吳」,因所統治地區位於三國之東,故稱「東吳」,年號「黃龍」(當年為黃龍元年)建都「建業」(今江蘇省南京市),是為「吳大帝」,成為「東吳」開國皇帝。
建國後,孫權大力發展經濟,使當地經濟得到發展與恢復,並通過長期的軍事行動,結束了江東以南地區的分裂狀態,對這些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。250年(吳大帝赤烏十三年),由於孫權長子孫登早逝,於是立三子孫和為太子,但孫和與魯王孫霸為爭儲君產生矛盾,於是廢孫和,殺孫霸,另立孫亮為太子(當時孫權的諸子中之有孫亮為嫡子),結束了兩宮之爭。252年(吳大帝神鳳元年),孫權因病駕崩,在位二十四年,孫亮繼位,謂吳少帝。

孫帝即位後,由於年幼,由大將軍諸葛恪、孫峻等人輔政,改元「建興」,並大赦全國。同年,吳軍在「東興之戰」中大勝魏軍,次年,孫峻殺害諸葛恪獨攬大權,孫峻死後,又將大權交於其弟孫綝。可孫綝嗜好殺戮,殘虐無道,與孫亮的矛盾持續惡化,於是與全尚、劉承等人謀劃,準備將其誅殺。但事情敗露,258年(吳少帝太平三年),孫綝先是殺死參與謀劃的大臣,後廢黜孫亮為「會稽王」,並迎立孫休(吳景帝,孫權第六子)為帝,改元「永安」。兩年後,孫亮在前往封地的途中身亡,在位六年。
孫休即位後,此時的軍權還在孫綝兄弟手中,權力遠超皇帝。259年(吳景帝永安元年),孫休與左將軍張布設計將孫綝捕殺,大權回到孫休手中。孫休在位期間,創建國學,頒布良制,恩惠百姓,促進了東吳的繁榮,但後期寵信故臣,導致內憂外患。264年(永安七年),孫休駕崩,在位七年。
孫休死後,孫皓(吳末帝,廢太子孫和之子)繼位。孫皓即位之初也曾實施過明政,但不久便沉緬酒色,專於殺戮,變得昏庸暴虐。280年(吳末帝天紀四年),司馬炎出兵攻打東吳,孫皓投降,東吳滅亡。四年後,孫皓去世,在位六年。


螢幕擷取畫面 2023-11-19 221004.png

評分

參與人數 2魄力 +11 +200 魅力 +13 黃金 0 收起 理由
馬甸尼 + 1 + 100 + 3 0 多謝賜教, 增長知識
LasCases + 10 + 100 + 10 0 多謝分享,小小獎賞,以示鼓勵

查看全部評分

發表於 2023-11-20 11:48:35 | 顯示全部樓層
三國時期人才輩出。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魄力 0 +180 魅力 +3 黃金 0 收起 理由
小哥阿四 0 + 180 + 3 0 🥇 同意兄弟高見!小弟給力支持!

查看全部評分

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

舉報

發表於 2023-11-22 23:12:55 | 顯示全部樓層
多謝賜教, 增長知識
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

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聯絡我們|141華人社區

GMT+8, 2024-6-13 05:29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